解决一般问题的思路

这个思路主要是在解决一般的文字性描述的问题时,应该遵循的实践法则:
1、读懂题目

2、为题目建立一个 模型,比如一个量化模型(以数字描述变量),或者是一个图形化的模型(以图形描述变量),甚至是量化和图形相结合的模型(以数字表示变量,以图形表示关系)。
在 很多时候,要想完全读懂题目必须和建立模型相结合,否则还是要处在云里雾里,不得其要旨。对于一般问题模型是对问题的一种提炼和更精确的表达,而对于复杂 的非线性问题模型是对问题的简化,我这里不针对后一种模型。注意对于一般的问题而言,如果不建立模型有时候也能找到解,但由于在思考中会有大量的非必要信 息,所以在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时,肯定会比通过模型思考要慢得多,而且也更容易走偏。

3、对于模型中的变量或者图形,要搞清他们的关系, 也就是弄清他们的约束条件。因为这些题目的要素不可能全部相互发生关系,那将是一个具有指数复杂度的问题,基本是不可解的。所以在变量间肯定会有某种特定 的关系比较紧密,要找到他们,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,找到了这些约束关系也就解决了问题。

4、对这些关系进行变换、类比、分割,以最终解决 问题。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问题,在理清关系之后还不能够解决问题,就是说在已知条件和解之间还有障碍,因此我们需要对已知条件(约束关系)进行变换、类比、 分割(或重组),来得到一些能够得到解的充分必要条件。这一步可能是最难的。

5、解毕。

解题招数

解题最有效的几招:

常用:

特例:从各种条件的一个特例出发,看在这个特例条件下的答案。因为一般题目的答案在特例下肯定成立,所以如果没有矛盾则答案成立。例如解参加宴会的握手问题。

倒推(归约):从问题出发推出问题成立时的结论或场景,最后看结论或场景中是否有已知条件,如果有,则问题的解。例如两个杯子一个9L一个4L,要盛出6L水。

试错:最常用的一般方法,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结论或场景,再从结论推出结论,直至推出解答。最差的时候将遍历解题空间(所有条件、推论的组合),最佳的时候一次就可以到达答案。

不常用:

找到关键条件:找到所有条件中最关键的那个,此条件将把解题空间极大缩小,或者把问题重构为一个更简单的问题

求解类似题目:

换一种思路或解法:如果一个常见的解法的计算量很大看看有没有简单的方法,不过有时很难想到,因为思维定式的束缚。例子:100个人比赛,要决出冠军至少需要赛多少场。常见方法是列出一棵树来后一个个数非叶子结点。简单的方法是100人比赛要淘汰99人,一场比赛淘汰一人因此需要99场比赛

使用更简单的模型:比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加速的问题,可以通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模型解释也可以通过动量守恒的模式,但是毫无疑问动量守恒的模型更简单,更易理解。复杂的模型导致复杂的方法,我们知道复杂到一定程度将是不可计算的,因此要选择更简单的模型。